其实快慢针是为制造和维修时的专业操作方便而设计的一个钟表机构,而不是为用户设计的。但是我们作为鉴赏者却能从快慢针上分辨出机芯是否高端,我们还是先讲一下快慢针的原理。
事物总有它的两面性,在带来方便的同时,它也一定会有另一方面的问题——即“等时性”问题,即使最好的微调机构,也不可避免。下面我们就来探索它的奥秘!什么是等时性问题?通常把手表因摆幅变化所引起的日差的变化量,称为等时性误差,简称等时差。等时差是检验、评价钟表走时质量时,占据比重较大的一个技术参数。
等时差的定义是:钟表满弦时的误差与24小时后的走时误差值。
具体的测量和计算是这样的:上满发条后,在校表仪上检测手表的4个位置(CH面上、3H把上、6H把左、9H把下)的瞬时日差并依次做记录;24小时以后,再次检测上述4个位置的瞬时日差,然后计算出对应位置的4个差值,其中的最大值就是这只手表的等时性误差。
到底等时性误差是怎样产生的呢?这需要我们先从钟表的振动系统讲起。摆轮游丝的振动手表产生标准频率用以计量时间的核心部件。有人形象地称它为手表的心脏,而这个心脏跳动次数的多与少,就是决定钟表走时精度准确与否的重要因素,它是机心中最关键的部位。
大家都知道快慢针的作用,就是调节钟表走时的快慢。就拿这款附带快慢针微调结构的ETA机心来说,在摆轮夹板上,标有“+”和“—”的记号。快慢针的尾部开口处,有一个颗偏心螺丝,旋转偏心螺丝使快慢针产生微小变化,用于手表快慢的精细调整,这种微调装置在中档手表中被普遍采用。
我们再看朗格的这枚机心,摆轮夹板上有一条细长的指针,这也是“快慢针”,它的另一头是游丝的内外夹,游丝从内外夹当中穿过,中间是一个带有弹性的圆环,没有受到外力时快慢针固定不动;如果需要时,拨动细长的指针使它左右移动。进口手表的摆夹板上,也经常用F或A表示“+”(英文Fast快、法文Avance加速),表示调快;用S或R表示“—”(英文Slow慢、法文Retaard减速)表示调慢。通过移动快慢针的位置来改变游丝的工作长度,可以改变快慢,因此得名“快慢针”。
为了能让大家更加清晰的了解这一原理,请原谅我使用公式说明(对数理化极其不感兴趣的人可以忽略),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这个振动周期的计算公式:T=2π√J/M0。
公式中,T代表振动周期;π是圆周率;M0代表游丝刚度;J代表摆轮的转动惯量;通过计算我们可以得知,游丝变长,游丝刚度M0就会变小,于是震动周期变大,从而钟表开始走的慢;如果游丝变短,则游丝刚度M0变大,于是震动周期变小钟表开始走快。
还有另外一种调节快慢的方法,通过改变摆轮转动惯量J的大小,也可以改变振动周期调整钟表走时的快慢,在讲到“无卡度游丝”结构时,就是应用这个方法。摆轮转动惯量J变小(配重螺丝向里拧),从而振动周期变小于是钟表走的快;摆轮转动惯量J变大(配重螺丝向外拧)于是振动周期变大,钟表开始走慢。
过去在没有机械钟表校表仪的年代,要调校好一只钟表的走时快慢,需要费工费时几天时间。首先需要一只走时精度很高的钟表作为“标准表”,需要调校的钟表都来与之比对,根据走时快慢的程度大小,计算快慢针的调整方向和移动距离,需要反复多次才可以调准。当时的这项工作极端考验钟表师傅的技术功力。
现在有了机械手表的校表仪,只需要将手表放在仪器的拾音夹头上,每天快慢多少秒立刻显现;拨动快慢针即可以改变快慢,方便又快捷。即使现在方便了,大家也不要认为,随便一个人就可以轻松作到,其实也是有一定难度的,小编曾经就试过,如果心不静,手还抖,这项工作不是那么轻易能完成的,所以在实际操作时要想让手表的走时精度控制在几秒钟以内,没有微调装置而只用手工操作的难度可想而知。
这也就是为什么现在的腕表都设置了调整快慢的微调装置。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找一两只旧机械表自己调着试试,这个过程也是蛮有意思的。
发表评论